无障碍阅读| 订阅号 |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省商务厅等17部门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实施意见

2022-08-19 15:50 省商务厅流通处

省商务厅等17部门

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实施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根据《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商流通发〔202199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我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把我省建成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和“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分层分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渠道下沉和农产品上行为主线,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市场倾斜,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贯通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消费提质良性循环。

    (二)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通过深入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努力使我省城乡互通更加顺畅,商品流通更加高效。到2025年,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基本实现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全覆盖,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经营农产品公益性市场地市级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发展格局。

二、高质量健全农村商业设施和流通网络

(一)完善县城商业设施。建设改造一批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城市大型流通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共建共享仓储等设备设施。按照市场化原则建设改造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倡导充分竞争。各地要为县城商贸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设施预留充足发展空间。争取到2025年,全省县域范围内均建设有一定规模、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省商务厅、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供销社,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二)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改善乡镇消费环境。引导乡镇商贸中心向周边农村拓展服务,有序发展共同配送和连锁经营,满足农民消费升级需求。把乡镇商业纳入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修编调整,增加商业用地。(省商务厅、省住建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供销社,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三)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输出管理和服务,通过技术赋能、特许经营、供应链整合等方式,改造夫妻店等传统网点,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丰富村级店快递收发、农产品经纪等服务,满足农民便利消费、就近销售需求。支持邮政企业建设村级邮政综合服务站点,发挥邮政网点资源优势,提高村级综合服务站点覆盖率,支持邮政乡镇网点巩固基层农资供应、农资配送、农产品收购等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加油点升级改造为加油站。(省商务厅、省供销社、省邮政管理局、省邮政公司,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三、高标准培育县域流通和农业经营主体

(四)支持企业数字化、连锁化转型。大力培育县域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引导企业通过组织创新、资源整合做强做大。引导供销、邮政、快递和农村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转型升级,强化数据驱动,推动产品创新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为农服务精准化。支持发展直营连锁、加盟连锁等经营模式,鼓励品牌连锁流通企业通过连锁或股权加盟,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积极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生产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制造,鼓励食品重点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试点示范,提高智能化水平。(省商务厅、省经信厅、省供销社、省邮政管理局、省邮政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培育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鼓励实施新型商业带头人培育计划。利用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师资团队等县域资源和工会、妇联、共青团、退役军人管理等部门优势,开展品牌设计、市场营销、电商应用、直播带货等专业培训,强化实操技能,提高农村电商应用水平。举办湖北省“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和技能大赛,挖掘选拔农村商业人才。加强跨区域人员交流学习,提升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的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推广农村商业网络公开课,共享培训资源。(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退役军人厅、省妇联、省总工会、共青团湖北省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引导更多农业规模经营户发展成为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抓好名录管理,开展示范创建,强化指导和服务,加快培育出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重点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培育1-2个“六有”(生产有规模、产品有市场、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农户有收益)家庭农场,每年从“六有”家庭农场中遴选创建10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加快联合与合作,重点推进区域性、行业性联合,引导农民合作社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省农业农村厅负责)

四、全方位丰富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服务

(七)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品。通过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了解农民消费特征,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农民需求为导向,鼓励生产企业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日用消费品、大家电、家居、汽车等,促进农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完善农村道路、水、电(充电桩)、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耐用消费品等使用环境。(省经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能源局、省通讯管理局,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八)优化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供给。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加快建立完善县乡村协调发展的生产生活服务网络。依托乡镇商贸中心、供销社、农村集贸市场等场所,提供餐饮、亲子、洗浴、健身等服务。利用村民活动中心、夫妻店等场所,提供理发、维修、废旧物资回收等便民服务。通过数字供销平台,为合作社及农户提供电商、金融、保险、通讯、农技等生产全链条服务和快递、缴费等生活服务。鼓励城镇市场主体到乡村设点,直接向农民提供服务,缩小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差距。(省商务厅、省供销社,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九)提升县域文化和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支持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北旅游名镇、旅游名村”、高等级旅游民宿等品牌,以品牌创建为抓手促使县域文化和旅游功能提升,增强县域文化和旅游产业支撑水平。鼓励发展特色农村休闲、旅游、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消费市场。鼓励旅游、民俗等资源丰富的乡镇推动商旅文娱体等融合发展,开展A级旅游景区人气提升、千家旅行社引客游湖北、星级饭店“双优行动等三大行动,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聚集区,建设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创新举办特色农事节庆活动,发展会展经济,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全链条提升农产品上行能力和市场体系

(十)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落实国家赋予我省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有关任务,将高标准农田等重大工程优先投向产业带,推动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向产业带倾斜。统筹推进一批以粮食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继续抓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加工、仓储、物流等向主产区布局,实现产购储加销衔接配套。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稳步推进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鼓励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小、散的农副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纳入消费帮扶范围,拓宽销售渠道。(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局、省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支持产地建设改造具有产后商品化处理功能的集配中心、产地仓等,鼓励研发应用产后初加工、精深加工设施设备。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培育一批生产标准、技术集成、管理科学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产品产地商品化预处理设施和预冷设施的投入,大力提升产品分级预处理能力。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增加产品优势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增速较快、产供销渠道通畅的农产品供应链条。(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建设完善农业品牌标准体系,塑强一批精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222”行动2个省级核心品牌、20个区域公用品牌、200个企业品牌)和“荆楚优品”工程,培育一批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支持各地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力争在茶、优质稻米、菜籽油、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现代种业、柑橘、蔬菜(食用菌、莲、魔芋)、中药材、生猪、家禽及蛋制品等产业分别培育1-2个知名品牌。挖掘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创新品牌营销,支持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开设品牌农产品销售专区,培育农产品网络品牌,促进品牌农产品销售。(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加快发展产地市场体系。推进以国家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和田头市场为核心的产地市场建设,形成与农业生产布局相适应的产地流通体系。推动潜江(小龙虾)、仙桃(黄鳝)、随县(香菇)、夷陵(蜜桔)、蕲春(蕲艾)、恩施(茶叶)等县市创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提升价格形成、信息服务、物流集散、品牌培育、科技交流、会展贸易等主要功能。加快推进田头市场建设,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提高农产品市场公益性保障能力。通过土地作价、投资建设、财政入股、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农产品的公益性批发市场建设,增强保供稳价和综合服务能力。采取入股参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建设改造产地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等,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各地要与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产品市场签订协议,明确市场公益性职责,持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依托县域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中心、商超、专业合作社、电商物流配送体系等,建立县域生产生活物资应急储备中心,着力打造集应急储备、加工、物流、运输、配送、终端供应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确保突发状况下粮油、果蔬等农村居民生活物资和农资供应。(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供销社,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十五)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以江汉平原、鄂东南、鄂西北农产品主产区,武汉、襄阳、宜昌、荆州等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为基础,提升产地初加工、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功能,促进流通节点有效衔接,完善跨区域产销链条。综合考虑节点功能、地理位置、产销规模等因素,努力创建一批全国农产品骨干批发市场和骨干流通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运输、仓储、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设施共用共享。(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省邮政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省预算内投资中适当增加冷链物流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引导支持县域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规模适度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加强移动式冷库应用,发展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设施建设。引导生鲜电商、邮政、快递企业建设前置仓、分拨仓,配备冷藏和低温配送设备。推动农产品冷链技术装备标准化,推广可循环标准化周转箱,促进农产品冷链各环节有序衔接。依托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点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及脱贫地区,兼顾其他优势特色产品开展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建设内容包括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预冷机配套设施设备。进一步加强冷链设施建设指导,新建设施要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结合实际预留消杀防疫空间。(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卫健委、省住建厅、省供销社、省邮政管理局、省邮政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多层次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供给

(十七)健全农资流通网络。鼓励各类农资市场主体共建共享,发展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引导传统农资经销商创新营销模式,提高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比例。发挥供销系统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推动传统农资流通企业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农资流通网络。加快推进农资配送网络终端化、服务一体化,提高农资流通配送服务效率,鼓励建设大型自有区域配送中心,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新型农资配送网络体系。鼓励品牌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资产和业务重组,增强核心竞争力。(省供销社等负责)

(十八)增强农资服务能力。通过农业生产托管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培育主体多元、竞争充分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集中连片地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推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打通种植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壁垒,逐步建立“统一施肥指导意见、统一优化肥料配方、统一肥料品种、统一机械施肥”服务机制。建立湖北供销现代农业服务示范基地,进行数字化农田建设,为农业种植养殖提供农资直供、农技咨询、测土配方、无人机飞防、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支持供销系统、邮政乡镇网点巩固基层农资供应、农资配送、农产品收购等传统业务,因地制宜发展冷藏保鲜、烘干收储、加工销售、农技推广等生产性服务,打造乡镇区域服务中心。(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省邮政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多渠道创新流通业态和经营模式

(十九)支持大型企业开展供应链赋能。鼓励大型电商、邮政、快递和商贸流通企业以县镇为重点,延伸供应链,推广应用新型交易模式,为中小企业、个体商户提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销售分析、库存管理、店面设计等服务,增强农村实体店铺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省供销社、省邮政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强化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统筹能力,为电商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运营公司等主体提供市场开拓、资源对接、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服务,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引导电商平台投放更多种类工业品下乡,弥补农村实体店供给不足短板。实施“数商兴农”,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创新农产品电商销售机制和模式,提高农产品电商销售比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培育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项目。加强部门协同、资源整合,鼓励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益农信息社、供销e家、村邮站等多站合一、服务共享。(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供销社、省邮政管理局、省邮政公司,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二十一)发展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支持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实现统一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揽件,建立完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服务规范和运营机制。在整合县域电商快递基础上,搭载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服务,推动物流快递统仓共配。开展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县创建。深入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因地制宜推动邮快合作、快快合作、驻村设点、交快合作、快商合作等多模式并进,推动快递服务有效下沉到村。推动农村寄递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数据互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邮政管理局、省供销社、省邮政公司,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二十二)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实现精准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在省内外举办湖北农副产品交易会、展销会等。鼓励各地发挥定点帮扶、区域协作、对口支援、县企合作等机制作用,推动对接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脱贫地区倾斜。组织县域商贸连锁、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参与消费帮扶行动,引导更多经营主体入驻“832”平台和湖北省消费帮扶公共服务平台,建立“832”平台供销社区域性云仓。鼓励邮政、快递、电商等企业利用自身电商平台和线下渠道,帮助全省脱贫地区打通农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城市郊区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地产地销。(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供销社、省邮政公司,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八、重监管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和加强市场培育

(二十三)强化农村市场执法监督。完善市场监管城乡联动机制,充实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源头治理,落实企业进货查验责任和质量承诺制度。完善商品质量、“双随机、一公开”和进货台账、不合格商品退市等监管制度,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完善农村消费投诉举报渠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12315投诉举报平台热线电话和网络、微信、公众号等诉求渠道,提高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处理效能,促进消费维权便利化。(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二十四)促进农资市场有序发展。结合春耕、夏种、秋播等重要农时,抓好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及零配件等重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加快推进农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农资市场主体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行业内部推行守法经营或质量公开承诺制,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行为。(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社、省邮政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加强市场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围绕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加强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现场检查和抽查,加大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酒水饮料、调味品、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地方特色食品等农村消费量大的食品监督抽检力度,对抽检不合格食品严格依法处置,净化农村食品销售市场。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打击经营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肉类、宣称特殊功能的普通食品、“三无”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强流通渠道管理,完善农村市场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知识产权局、省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重基础完善政策激励和保障机制

(二十六)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为统筹推进我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省级建立省商务厅牵头,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人行武汉分行、省市场监管局、湖北银保监局、省邮政管理局、省乡村振兴局、省供销社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议事协调机制。各市州及县(市、区)也应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十七)加强分级分类管理。将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内容。按照商务部等部门制定的县域商业建设指南,明确商业设施、业态的结构和功能,各地根据人口结构、收入水平等情况,实事求是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加强分级分类管理。(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便利交通运输。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改善农村公路通行条件。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整车合法装载运输全国统一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内的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提高通行效率,减少拥堵,便利群众。(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二十九)加强财政投入保障。统筹用好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资金和省级财政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县域商业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支持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强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加强农业品牌培育等。鼓励各市、州及县(市、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县域商业设施、农产品产地流通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投入保障范围,加大支持力度。(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邮政管理局,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三十)创新投融资模式。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协助推动县域信用信息建设和信息共享,通过“信易贷”“银税互动”“银商合作”等方式加大县域商业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推广“整村授信”“村银共建”,创新“金融机构+县域商业主体+电商平台”等合作模式,提高县域商业主体的融资便利度和可得性。鼓励探索建立主办行制度,为县域商贸、物流、供销等领域企业和合作社提供支付结算、信贷融资、财务管理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县域商业实际使用场景,开展抵押、担保及信用类小额贷款业务。(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一)完善标准统计等相关制度。认真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农产品市场实行分级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消费相关指标体系,加强农村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统计工作,完善发布内容。(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二)强化指导考核。将县域商业建设情况作为乡村振兴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国有企业承担的公益性流通网络建设任务,在业绩考核中予以支持。各地要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按年度分解细化任务安排,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格局。(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国资委、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等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建立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协调指导,抓好贯彻落实。重要情况及时按程序请示报告。

2021年11月19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